close

骨哥論壇從「臥→坐→站→走」循序漸進地做髖關節復健運動

如我們所知,小嬰兒的動作發展「七坐八爬」,慢慢地扶著東西站起來,逐步鬆開手之後,邁開生命中的第一步,然後越來越穩,能跑能跳。患者其實就如同小嬰兒一樣,要先從躺到坐開始訓練,坐穩再開始練站姿,能站穩且適當重心位移後,行走也就有機會了,也就是說依程度從最差到最好為「臥→坐→站→走」漸進的階段。  髖關節退化復健

即使長者只能躺在床上,還是有許多的髖關節退化復健運動可以開始做。當他發現自己雖然肢體動作受限,可是已經可以開始為未來的復原作準備,對他的心理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持。 

住院穩定即開始,銜接出院更順利 

當長者急性住院時,只要他意識恢復了,急性的感染也已獲得控制(例如無急性發燒、胃出血、肺部感染等問題),也沒認知功能的問題(例如家屬說的指令長者聽得懂,或是對失語症長者給予動作指令時他看得懂,並能跟著做),就可以開始使用本書進行復健運動。 

所以臥床或住院的長者只要確定: 1 意識清楚 2 急性感染已獲得控制 3 認知功能正常,即可依照本書躺姿運動開始做復健運動。 

綜合性的功能復健 

長者有中風或巴金森氏症,頭部外傷腦部腫瘤術後,常常可見平衡、認知、動作協調性,關節活動度與肌肉力量⋯⋯同時出了問題。這就是為何本書不以訓練各別部位或功能來分類,因為我們訓練的並非特定的某條肌肉或特定部位,而是經設計的多功能髖關節退化復健運動,一個動作設計中,同時改善了平衡、動作、協調性、活動度等,甚至提升長者的認知、語言溝通功能。這跟一般民眾想像的頸椎疼痛就做脖子運動;坐骨神經痛就做腰部腿部運動等是很不一樣的。 

案例分享:打好根基循序人生,復健躁進短多長空 

朱先生是一個幸運的男人,雖然中風導致他身體半邊無力,但他的家人,尤其是太太,非常地支持照顧他。經過兩個星期的復健運動後,他已經可以自己拿著拐杖,步履蹣跚地走,我們為他高興的同時,也一再提醒不要一味地練走路!還是必須多做基本訓練,如床上的運動,還有下肢的肌力強化。 

但在家屬觀念上,中風後就是「能走就要多走,不用拐杖走更好」。所以在肌力不足的情況下,他走路時膝蓋總是過度打直的,膝關節長期壓迫,最後出現疼痛及膝關節退化問題。步態不正確,也讓他走路很容易累,而無法走遠。一位原來可以恢復很好的中風病人,最後擁有這樣的結果,非常令人惋惜! 

復健運動也需「因材施教」,下一頁醫師x物理治療師推薦簡單坐姿訓練! 


復健運動程度分級 

在書中,我們將長者分為A∼H Level,這幾個解段是有漸進性和連貫性的。A代表程度最差,需從躺姿復健運動開始漸進,H代表程度最好,不需他人協助即可自行完成。 

這樣的運動設計是很重要的。其實在躺姿復健運動時,我們已經同時在為長者的坐姿做準備;在長者的坐姿復健運動時,我們已經同時在為站姿做準備;站姿時,我們也同時為長者的位移平衡,行走做準備。例如書中的床上躺姿運動,同時設計翻身與大腿髖關節前側延展的運動,就是因為我們發現許多病人臥床久未活動,導致大腿關節攣縮,進而影響到日後行走功能。 

我們一般正常人走路,骨盆以及下肢的生物力學角度,還有足部的正常功能,推動我們自然前進,也減小足部與地板接觸的衝撞力,所以走平路其實並不需要耗費過多能量。但當長者協調性不好時,走路可能是小碎步,也可能是兩腳張開增加底面積,提供穩定度;或因肌肉張力過緊,而有不正常的步態;一側力量不足,導致重心過度傾向另一側。這些都是相對很耗能的,也是我們希望在復健過程當中能夠避免的。 

訓練走路並不是如很多家屬常講的:「不會走路,就讓他多練走,不就好了?!」其實正確應該先從基本的動作開始訓練起,例如長者核心穩定度不夠、位移訓練不夠,我們可以先從書中躺姿,坐姿的運動先訓練核心或位移,等穩定了再慢慢訓練站立到行走,而不是直接就讓長者一直練走。「會走」對許多病人來講,只是最初級的目標。重要的還必須要走得穩,走得好!姿態正確也可以預防很多之後的後遺症,如腳踝、膝蓋、腰部疼痛等問題。 

坐姿訓練 
基礎動作:手碰球 

動作強度 A-B ★ ☆ ☆ 

訓練目的:可做為最先開始的坐姿平衡訓練。家屬協助穩定患側無力上肢,進而用好手碰球,帶動身體位移,漸進強化坐姿平衡控制。為之後的站立、行走做準備! 

使用道具:無靠背椅子、小球。另外可依需求使用書本或小矮凳放置腳下。 

步驟 
坐姿,手帶動軀幹往目標物(球)的方向接近,讓手可以碰到球,接著再回到原位。練習幾次之後,可以將目標物的距離增加、高度改變,讓長者軀幹有更多的穩定訓練。 
步驟中之動作為一組。此動作共重複6∼8組。 (早安健康)

arrow
arrow

    henrylin4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